越劇演《甄嬛》不失魂 連臺本越劇60年重回舞臺

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郭佳)如果有一種藝術(shù)形式能代表上海戲曲的話,那么非越劇莫屬。今年5月,由上海越劇院策劃的“越從海上來”2016年新劇目北京展演,將在梅蘭芳大劇院推出,屆時,《甄嬛》(上、下本)、《風雪漁樵記》、《雙飛翼》將輪番亮相,展示110年越劇的當代華彩。

 

此次上演的劇目代表了上海越劇院近年來的最新劇目創(chuàng)作,其中連臺本《甄嬛》,是連臺本越劇退出舞臺60年后重歸觀眾視野,上部是2013年創(chuàng)作的青春版,集合了上越最有號召力的青年演員,飾演甄嬛的王派花旦李旭丹,曾是“紅樓夢中人”選秀黛玉組冠軍;下部則會集了王志萍和錢惠麗兩朵“梅花”,堪稱明星版陣容。以往緊追影視熱點的舞臺劇創(chuàng)作,大都很難被認可,但改編自流瀲紫小說《后宮甄嬛傳》的越劇《甄嬛》卻獲得了觀眾意想不到的追捧,迄今演出的70余場,幾乎場場爆滿,去年更是駐場逸夫舞臺演出20余場,場面之火爆為原創(chuàng)戲曲所少有。據(jù)悉,與70集電視劇不同的是,越劇版弱化了宮斗,強化了愛情主線,并用雙層舞臺完成了插敘與閃回。其實《甄嬛》走上越劇舞臺的原始動力是演員,演慣了才子佳人,年輕一代演員總有越劇不與當代接軌之感,而原作者流瀲紫本人也曾表示,如果“甄嬛”上舞臺,最適合的形式便是越劇,1元的版權(quán)費足已證明其作為杭州人對越劇的喜愛與期待。事實證明,在觀看了演出后,流瀲紫表示,越劇是她想象的“甄嬛”變成舞臺的樣式。

 

此外,詩意精美的人文大戲《雙飛翼》和“傳統(tǒng)不陳舊、出新不出格”的老戲新編劇目《風雪漁樵記》,前者聚焦晚唐,講述了李商隱金榜高中后的幾天內(nèi)所發(fā)生的巨變,是對“新才子佳人”題材的拓展,全劇主要演員5人,囊括了小生、花旦、老生和丑角4種行當,涉及6個流派。幾乎運用了越劇所有的板式和調(diào)性,音樂手段之豐富在近年新編戲中實屬罕見;后者是朱買臣馬前潑水故事的老戲新排,主題既有文人趣味,又不乏知識分子的避世理想。全劇的舞臺呈現(xiàn)可謂“小改大提高”,回歸到最純粹、最傳統(tǒng)的舞臺美感,借助寫意、簡約的舞美手法,探究人性的深度。

 

據(jù)悉,此次上越晉京演出不僅是海派戲曲今年闖京城的序曲,7月,上昆也將攜四臺大戲登臺國家大劇院,而且改編熱播影視劇也將引領(lǐng)舞臺創(chuàng)作的潮流。今年,上海京劇院和上海昆劇團也將分別把《北平無戰(zhàn)事》及《羋月傳》搬上舞臺。圖片制作/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