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結束后,蔡英文需要面對的經濟現實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0-01-19 11:48:56 | 來源: 中國臺灣網 |
蔡英文勝選連任后,臺灣《中國時報》指出,選舉結果雖然要尊重,但我們對臺灣經濟的未來感到無比憂心,庶民的未來將可能更艱辛。島內懵懂的年輕人或許無心理解,也不在意經濟,但他們終究要面對前途與生活的壓力,我們還是必須提出警訊,盡可能讓他們了解,也必須讓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認清未來無法回避的橫逆。
首先,國際經濟結構的變化,讓臺灣經濟受到嚴重侵蝕,臺灣出口年均增長從10到15年前的10%劇降到2%。若兩岸關系惡化,特別是在《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生效后,臺灣經濟幾乎可以確定會出現負增長。
除缺乏貿易協議造成眾多產業(yè)出口受限,無力突破經濟停滯的問題以外,臺灣還面臨少子化、老齡化、所得分配惡化、稅收無力提高、社福支出攀升、勞健保虧損、創(chuàng)業(yè)失敗率高、薪資待遇停滯、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外來投資減少、能源供給青黃不接等諸多問題。
然而面對這些問題,一直以來,蔡當局的解決方案卻多半是權宜性的短期方案,少見能長治久安的擘畫。此番勝選,可能讓蔡當局誤以為之前的財經政策受到肯定,這有可能引起未來四年經濟問題惡化,讓臺灣步入更險峻的狀態(tài),令人無法樂觀。
“庶民經濟”與庶民的生活是另一個難題。韓國瑜雖然落選,但他提出的政見仍值得蔡當局重視。臺灣產業(yè)發(fā)展不均衡,制造業(yè)的中小企業(yè)和中低階服務業(yè)競爭力不足,需要執(zhí)政當局更多協助,以免造成社會問題。蔡當局若能采用其精華,可以展現胸襟并精進政策,有助于解決產業(yè)失衡和所得不均問題。
蔡當局如果繼續(xù)一意孤行,不采取切實有效的舉措,未來4年臺灣經濟必然是條下坡路,無論是個人還是蔡英文和民進黨,都只能咬緊牙關、臨淵履薄。(中國臺灣網 張亞靜)
相關新聞
- 2020-01-16臺報:ECFA一旦終止臺灣經濟將進一步被邊緣化
- 2020-01-14周小柯:臺灣經濟的出路何在
- 2020-01-10“放無薪假”創(chuàng)新高 臺灣經濟錯失機遇滑向邊緣化
- 2020-01-10臺灣旅游業(yè)生意難做房價跌到底,陸客為啥不肯去?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2025-05-15
- 外交部:中方決定不同意臺灣地區(qū)參加今年世衛(wèi)大會2025-05-15
- 國防部:賴清德歪曲二戰(zhàn)歷史 背叛民族令人不齒2025-05-15
- 2025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yè)發(fā)展研討會在滬舉行2025-05-15
- 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中國星座點亮“AI”星云2025-05-15
- 三支侵華日軍細菌戰(zhàn)部隊成員信息文件公開展示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