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臺灣本質就是一種中華文化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11-28 09:54:30 | 來源: 海峽之聲網 |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舉辦的中華文化論壇,這次論壇中有來自兩岸四地的各界專家學者,主要圍繞著兩岸中華文化當前的發(fā)展趨勢,以及提出了許多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前瞻性的思考,同時也提供兩岸青年學者一個交流交往的平臺,積極建立年輕一代人的中華民族共識。在會議期間我也帶著一些臺灣青年學者和同學,參觀北京大學的校園風光,在校園內看到北京大學青年創(chuàng)業(yè)的成果,大家看到校園內外各地散布了小黃車和小紅車,對于由民間推動互聯(lián)網共享經濟交通的商業(yè)概念感到驚奇,也對大陸這樣先進的市場模式感到驚嘆;另一方面也有幾位灣青年第一次看到用微信支付電話費和支付小賣店消費的便利,直呼臺灣的互聯(lián)網已經落后大陸20年。
在文化論壇的大會報告上,與會專家教授提出了許多讓人感到新意十足耳目一新的見解。對此,本人還要補充一點,那就是——愛臺灣本質就是一種中華文化!
在談中華文化時,大家常把經典作為文化符號,把文化范圍局限了。中華民族不只是漢民族,而是一個多元民族,我們要考慮把更多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吸收到中華文化中。另外,中華文化有上層和下層的區(qū)別。過去,我們談的更多的是精英分子擁護的部分。但實際上我們看到,臺灣和大陸的農民在慶典的方式上,不存在太多的差別,包括宗族、社會、宗親理法。因此,中華文化的本質,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看,就是兼容并包的狀態(tài),一直是不斷變動和吸收,不斷適應環(huán)境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融合就是中華文化能夠不斷發(fā)展生和生不息的重要原因,這也是我們兩岸同胞共談“文化自信”的天然道理。
兩岸的文化同根同源是天然一奶兄弟的臍帶,談到兩岸文化的時候也必須要正視臺灣的本土文化、民間文化和在地文化,不能把地方文化和全國其他地方的文化鬧成了兩岸文化的矛盾,甚至扭曲變成是兩岸政治對立的因素,臺灣內部和大陸很多省份的文化是同源共生,也和大陸很多省份一樣,存在有這南北的氣候導致的經濟形式差距,這些文化差距和包括方言與官話的多樣性不是兩岸才有,大陸大陸各省也同時存在,臺灣文化是由這些不同民系不同組群共同組合而成,兩岸交流的發(fā)展不能只是談1949年后大陸各省人士到臺灣后形成的新文化,也不能把所謂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所謂“國語”教育和“繁(正)體字”當成所謂“正統(tǒng)”中華文化的。
當前要更多的談臺灣本地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內地更多省份有許多一致性,包括閩南和客家文化都比所謂“國語”文化更加古老的中華文化,殊不知所謂“國語”(普通話),也只是滿人入關后才形成的說的不標準的漢話,臺灣本省的習俗禮儀也與中國古代經典中有著高度一致。
近代中華民族飽受列強侵害,所以各地都在進行救亡圖存的努力,愛鄉(xiāng)愛土愛祖國,自下而上的文化復興、對臺灣地方的鄉(xiāng)土文化建設更能豐富兩岸之間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鏈接,如果說愛臺灣要提升本土的閩南客家文化,那么臺灣就不止是通過普通話(國語)來連接北方文化,更能通過閩南和客家文化連接南方文化,同時也能將中華文化南北交融的成果,更好的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筆者認為當前民進黨去的恰恰不是“中國化”,而是去“國民黨化”,最終臺灣仍然是回歸中華文化的康莊大道上,中華文化是多元和包容的更不需要比較兩岸誰是“正統(tǒng)”,而是各放異彩相互補充,共同點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光芒。
(作者系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近6千億元產值!中國衛(wèi)星導航應用多領域突破、國際影響力攀升2025-05-19
- 第二十七屆海交會促成一批兩岸產業(yè)經貿項目合作2025-05-19
- “第二十屆臺灣人才廈門對接會”在廈舉辦2025-05-19
- 4小時快速尋親 速解臺胞尋親難題2025-05-19
- 在戛納中國館,跟著電影游中國2025-05-19
- 在德國博物館看世界海圖上的中國航海文明202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