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寫真:播種祭、制臀鈴、搗麻糬 賽夏人盼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5-16 11:14:11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伴著《高山青》歡快的曲調,身著紅白相間服飾的女子跳起輕盈的迎賓舞;頭戴藤帽的賽夏族群頭目閉著眼睛,雙手將小米輕輕灑到地上。
15日,臺灣新北市政府在蘆洲微風運河河畔舉辦賽夏人播種祭活動,邀請新北市、苗栗縣、新竹縣等地的賽夏人,共同祈愿農作物豐收。
賽夏人主要分布在臺灣新竹縣和苗栗縣交界的山區(qū),目前全臺共約6500人,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中文化瀕危的族群之一。
播種祭是賽夏人的傳統(tǒng)文化祭典,通常在每年四月播種稻米前進行。隨著稻作農業(yè)的重要性在賽夏族群中日益削弱,這項傳統(tǒng)文化面臨失傳的危機。
新北市“原民局長”楊馨怡介紹,賽夏人對祭典的分工非常清楚,播種祭分為北群、南群。當天的播種儀式由北群朱氏家族負責。儀式中,族人將自制豬肉串及糯米酒作為祭品,并由主祭者及陪祭者面向東方祈愿,請賽夏祖靈庇佑族人豐收平安。
據賽夏族群頭目介紹,播種祭通常在夜間進行。此次選擇在白天進行,期盼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并參與傳承傳統(tǒng)文化。
新北市長朱立倫出席當天活動。他說,播種就是祈求未來一年所有人都能大豐收,并以感恩的心來謝天祭祖。
主辦方當天還邀請民眾制作“臀鈴”和搗麻糬。臀鈴是賽夏人祭典時別在腰后的飾物,約有百年歷史。其主要目的是嚇阻邪惡、召喚良善及增加信心。
活動現(xiàn)場,來自賽夏部落的老師親手教授制作工藝。傳統(tǒng)的臀鈴主要以竹子、果實制作,為紅、白、黑三種顏色,多數(shù)形狀為三角形。如今,年輕人則在臀鈴中加入串珠、銅鈴等小裝飾物,更具現(xiàn)代感。
搗麻糬吸引了許多人駐足關注。麻糬是賽夏人的傳統(tǒng)食品。將蒸熟的糯米倒入木臼,再用木杵捶打搗糊成整塊糯米團,待到充滿黏稠和彈性時,由木杵上取出成為麻糬……
據賽夏部落頭目介紹,早年族人抗擊日本殖民者,因武器缺乏,作戰(zhàn)時曾使用過干的麻糬作盔甲,而肚子餓時麻糬亦可充饑。因此,麻糬在戰(zhàn)斗中曾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了解,賽夏部落耆老過去還以麻糬直接包咸魚、咸豬肉做點心,但現(xiàn)在會做傳統(tǒng)麻糬的族人愈來愈少。
與賽夏族群相似,目前臺灣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傳承面臨挑戰(zhàn)。這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楊馨怡說,今年將舉辦系列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流活動,期待能推動相關文化保育工作。(完)記者 陳小愿 邢利宇
新聞推薦
- 中國互聯(lián)網普及率79.7% 這些“高科技”正走進生活2025-07-24
- 在軌90天!神二十乘組的工作清單→2025-07-2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tǒng)治過臺灣”的謬論當休矣2025-07-24
- 兩岸新媒體創(chuàng)享嘉年華暨兩岸青年環(huán)太湖交流活動晚會在常州舉行2025-07-24
- 肇慶市舉辦第十二屆臺灣青年嶺南行——“粵美鄉(xiāng)村體驗營”活動2025-07-24
- 2025單車天使圓夢之旅 讓我們騎著腳踏車御風飛行2025-07-24